但有一個問題離倫敦更近,和華盛頓相距甚遠。
英王查爾斯三世(左)、王后卡蜜拉(左2)出席女王國葬儀式。大英國協秘書長史考蘭德(Patricia Scotland)和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領導讀經。
英國民眾雖然哀傷,也有人慶幸女王在生命長流中完成許多有意義的成就,應可不帶遺憾離開這個世界。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攝 111年9月19日 上午7時不到,就有民眾在移靈沿途搶占視野良好位置,部分民眾甚至在前一天就搭帳篷夜宿。現場眾人開始安靜聆聽廣播描述西敏寺內的情況、說明儀式進度和內涵,並跟著默哀2分鐘、輕輕哼唱國歌「天佑吾王」,頗有時光倒流之感、回到廣播是許多人獲取訊息主要管道的年代。她1947年在西敏寺成婚,1953年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儀式,最後也在這裡向大眾告別,象徵一個時代的落幕。這首聖歌出自詩篇第23篇,「主是我牧者,我必不缺乏」。
其中最知名的句子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在西敏寺的儀式約2000人參加。《美聯社》指出,《歌劇魅影》是一部成本高昂的音樂劇,需要精心製作的布景與服裝,龐大的演員陣容與管弦樂團。
如同其他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曾在2020年3月被播被迫停止演出,又在去(2021)年10月重新盛大開演,除了收入起色之外,更獲得990萬美元的聯邦資金支持《美聯社》指出,《歌劇魅影》是一部成本高昂的音樂劇,需要精心製作的布景與服裝,龐大的演員陣容與管弦樂團。另一方面,《歌劇魅影》以其誇張的場景設計而聞名,其中最有名的一幕,是男主角砍斷舞台大吊燈的鐵鍊,讓整座華麗的水晶燈砰然粉碎在觀眾席上的場面。」其官方網站一份聲明寫道。
「如同《貓》這齣音樂劇,幾十年來自豪地宣布將會永遠表演下去,《歌劇魅影》雖然超過該劇在百老匯的非凡表現,不過所有的表演終將拉下帷幕。」 這齣音樂劇是由英國戲劇傳奇人物安德魯.洛伊.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操刀作曲,並由查爾斯.哈特(Charles Hart)作詞,譜出的經典曲目包含《Music of the Night》、《Think of Me》、《All I Ask of You》等。
2021年重新開演後,《歌劇魅影》的票房收入持續波動,有時可突破100萬美元,有時則跌至85萬美元。新聞來源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o close on Broadway next year(The Associated Press) ‘Phantom of the Opera to Close on Broadway After 35 Years(The Hollywood Reporter) ‘Phantom of the Opera, Broadways longest-running show, to end after 35 years(The Washington Post) 延伸閱讀 英國「劇場夢魘」成真: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受肺炎衝擊、將永久停演 百老匯、外百老匯傻傻分不清楚?三部值得一看的外百老匯經典劇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雖然《歌劇魅影》的結束讓人不捨,該劇將在2023年首次以中文在中國演出,上個月也在雪梨歌劇院首次亮相,以不同的型式與地點與觀眾再次見面。」《歌劇魅影》製作人麥金塔(Cameron Mackintosh)向《美聯社》說道。
根據《華盛頓郵報》,歌劇魅影多年來贏得超過70個戲劇獎項,其中包含7次東尼獎(Tony Award),並被全球超過1.4億人觀看。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根據官網,截至明年1月22日的門票正在出售,預計最後一場演出的門票也會在短時間開賣。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如同其他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曾在2020年3月被播被迫停止演出,又在去(2021)年10月重新盛大開演,除了收入起色之外,更獲得990萬美元的聯邦資金支持。「非常遺憾的,在百老匯上演了35年後,《歌劇魅影》將在2023年2月18日於莊嚴劇院(Majestic Theatre)舉行最後一場演出。
根據《好萊塢報導》,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歌劇魅影》不斷嘗試從低迷的票房重新振作。不敵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紐約百老匯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將在明(2023)年2月結束演出,成為紐約劇院在後疫情時代,票房持續低迷的最大受害者。
儘管疫情有所趨緩,劇院也解除觀眾必須施打疫苗、強制配戴口罩等要求,時至上週,票房卻只有86萬7997美元。故事則改編自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同名經典小說的《歌劇魅影》,講述一名相貌醜陋、戴著面具、卻學識淵博的音樂天才,多年來在巴黎歌劇院神出鬼沒,最後愛上年輕女高音克莉絲汀的驚悚愛情故事。然而同年冬天,半路殺出的Omicrom變異株再次重擊票房,使百老匯再次陷入低潮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延伸閱讀 為何確診兒童併發腦炎、患者容易肺栓塞?台灣兩研究揭COVID-19致病關鍵,登國際知名期刊 吸入式、口服式COVID-19疫苗有望陸續問世,不過追加劑要一直打下去嗎? EMA建議批准輝瑞BNT二價疫苗,德國研究發現95%的人已有新冠抗體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另外,指揮中心表示,今(2022)年採購之第2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
該男童在8月13日確診,9月5日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送至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兩側輕微肺炎,抽血後診斷為黴漿菌肺炎,目前病況好轉預計於今日出院。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
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萬3000劑到貨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
該男童在8月13日確診,9月5日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送至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兩側輕微肺炎,抽血後診斷為黴漿菌肺炎,目前病況好轉預計於今日出院。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另外,指揮中心表示,今(2022)年採購之第2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萬3000劑到貨。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延伸閱讀 為何確診兒童併發腦炎、患者容易肺栓塞?台灣兩研究揭COVID-19致病關鍵,登國際知名期刊 吸入式、口服式COVID-19疫苗有望陸續問世,不過追加劑要一直打下去嗎? EMA建議批准輝瑞BNT二價疫苗,德國研究發現95%的人已有新冠抗體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第一個是與日治時期還有戰後日本文化崛起相關的女鬼形象,其穿著白衣、披頭散髮並飄浮空中。這次特地從台灣歷史博物館借出早期白衣女鬼形象的陳子福手繪海報原版,同時也聯繫了台灣許多的電影製片公司,授權展示較為著名的《紅衣小女孩》(2015)、《粽邪1》(2018)、《粽邪2》(2020)等海報。姚瑞中是首當其衝走訪台灣各地大小廟宇並尋找地獄造景的藝術家,他從2017年開始尋訪,並用拍立得記錄,再做成三頻道錄像《地獄空》【圖1】,[1]本次展覽也會展示升級版的作品。
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收藏的《臺灣正劇練習所》巡演海報右下角,有一圖文題目為「冤魂索債」,講的是清末台北知名的民間故事《周成過台灣》[2],圖片上可見女鬼懷抱著幼嬰,漂浮於井口上方,周身紅艷鬼火【圖4】。這也是以亞洲視角去對照法國策展人的觀點——地獄的想像。
台版「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將法國方原有的大篇幅日本鬼魂內容,以台灣黃千倫的《日本民俗鬼怪系列》銜接,這系列使用在東方傳統為標竿的水墨媒材,以插畫形式繪出日本各種妖怪,一方面在深入淺出的妖怪形象與研究中,顯現台灣在日本文化下如何逐漸生成特有的美學,另一方面也呼應了法國的展件【圖5】,與其他同名的妖怪物件、公仔形成對比。對十八層地獄的印象,從廟宇裡的造景及雕塑、文獻中可以窺探一二,這些真實存在台灣的「地獄」,其實就是最好的說明。
「臺灣正劇練習所」於1909年由高松豐次郎(Takamatsu Toyojiro,1872-195 2)創立,高松同時是台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當時臺灣正劇包含殖民意識形態及美學文化的產生,影響並非一般。這些電影公司很多已經改名或是不復存在,取得聯繫十分困難,因此也借助了宣傳行銷的媒體或民間戲院協助尋找原版海報。